WIKI使用導航
站長百科導航
站長專題
- 網(wǎng)站推廣
- 網(wǎng)站程序
- 網(wǎng)站賺錢
- 虛擬主機
- cPanel
- 網(wǎng)址導航專題
- 云計算
- 微博營銷
- 虛擬主機管理系統(tǒng)
- 開放平臺
- WIKI程序與應用
- 美國十大主機
計算機
計算機,又稱為:電腦、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jù)一系列指令來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的機器。在現(xiàn)代,機械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完全被電子計算機所取代,因此電子計算機通常也直接簡稱為計算機。其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shù)據(jù)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通常人們接觸最多的是個人電腦(PC)。
電腦的組成部分[ ]
一、“軟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統(tǒng)、應用軟件等。應用軟件中電腦行業(yè)的管理軟件,IT電腦行業(yè)的發(fā)展必備利器,電腦行業(yè)的erp軟件 。 二、“硬件部分”包括:機箱(電源、硬盤、磁盤 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光驅、聲卡、網(wǎng)卡、顯卡)顯示器、鍵盤、鼠標。(另可配有音箱、打印機等。)
電腦的發(fā)展過程[ ]
進化過程
-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fā)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 “Pascalene” ,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fā)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shù)及減數(shù)的機械計數(shù)機。
- 1671年,著名的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制成了第一臺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shù)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shù)字相乘,并自動地加入加數(shù)器里。
- 1694年,德國數(shù)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shù)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fā)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制造。
-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后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 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并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fā)明了電話并取得專利權。
-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制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并專注于加數(shù)器的發(fā)明。
-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制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xiàn),并被用于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后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fā)明。
老式計算機
-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傳送廣播訊號。
-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 1908年,英國科學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制造電視。
-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并,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錄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發(fā)現(xiàn)超導電。
-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fā)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shù)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shù)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鐘內計算乘數(shù)的穿孔咭機器。 它對科學及商業(yè)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偣仓圃炝?500 部。
-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 )” 的概念,可以執(zhí)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fā)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概念。
-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數(shù)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制造了"V2”[后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后,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科學計算器
- 1946年 ,第一臺正式的電腦“埃尼阿克”在美國誕生,但十分耗電。
- 1959年,第一臺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 1960年,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IBM1401研制成功。
-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 1961年,第一臺分系統(tǒng)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制成。
- 1965年,美國數(shù)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臺小型機PDP-8。
-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tǒng)——3計算機系統(tǒng)。
- 1970年,IBM系統(tǒng)1370計算機系列制成。
-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 1971年,第一臺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制成功。
-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 1973年,第一片軟磁盤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制成功。
-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 1978年,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開始應用。
-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計算機。
-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臺手提式微電腦。
-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yè)著手研制"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1984: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務器發(fā)布,互連網(wǎng)上有1000多臺主機運行。
- 1984年: Hewlett-Packard發(fā)布了優(yōu)異的激光打印機,HP也在噴墨打印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發(fā)布?;贛otorola 68000微處理器??梢詫ぶ?6M。
-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發(fā)布,采用ISA標準,支持大硬盤和1.2M高密軟驅。
- 1984年9月: Apple發(fā)布了有512Kb 內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么提高。
- 1984年底: Compaq開始開發(fā)IDE接口,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shù)據(jù),并被許多同行采納,后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shù)據(jù)傳輸也更快。
-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 1985年: EGA標準推出。
-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wǎng)絡功能支持DOS版本。
-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時鐘頻率到達33MHz,可尋址1GB內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晶體管。
-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fā)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盤的系統(tǒng)。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 1986年1月: Apple 發(fā)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和SCSI適配器。
-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fā)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盤驅動器。采用了鼠標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電腦的應用[ ]
- 起初,體積龐大而價格昂貴的數(shù)字計算機主要是用做執(zhí)行科學計算,特別是軍用課題。如ENIAC最早就是被用作火炮彈計算和設計氫彈時計算斷面中子密度的(如今許多超級計算機仍然在模擬核試驗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澳大利亞設計的首臺存儲程序計算機CSIR Mk I型負責對水電工程中的集水地帶的降雨情形進行評估。還有一些被用于解密,比如英國的“巨像”可編程計算機。除去這些早年的科學或軍工應用,計算機在其他領域的推廣亦十分迅速。
- 從一開始,存儲程序計算機就與商業(yè)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早在IBM的第一臺商用計算機誕生之前,英國J. Lyons等就設計制造了LEO以進行資產管理或迎合其他商業(yè)用途。由于持續(xù)的體積與成本控制,計算機開始向更小型的組織內普及。加之20世紀70年代微處理器的發(fā)明,廉價計算機成為了現(xiàn)實。80年代,個人計算機全面流行,電子文檔寫作與印刷,計算預算和其他重復性的報表作業(yè)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計算機。
- 隨著計算機便宜起來,創(chuàng)作性的藝術工作也開始使用它們。人們利用合成器,計算機圖形和動畫來創(chuàng)作和修改聲音,圖像,視頻。視頻游戲的產業(yè)化也說明了計算機在娛樂方面也開創(chuàng)了新的歷史。
- 計算機小型化以來,機械設備的控制也開始仰仗計算機的支持。其實,正是當年為了建造足夠小的嵌入式計算機來控制阿波羅1號才刺激了集成電路技術的躍進。今天想要找一臺不被計算機控制的有源機械設備要比找一臺哪怕是部分計算機控制的設備要難得多。可能最著名的計算機控制設備要非機器人莫屬,這些機器有著或多或少人類的外表和并具備人類行為的某一子集。在批量生產中,工業(yè)機器人已是尋常之物。不過,完全的擬人機器人還只是停留在科幻小說或實驗室之中。
- 機器人技術實質上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物理表達環(huán)節(jié)。所謂人工智能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門學科試圖令計算機擁有目前它們還沒有但作為人類卻固有的能力。數(shù)年以來,不斷有許多新方法被開發(fā)出來以允許計算機做那些之前被認為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讀書、下棋。然而,到目前為止,在研制具有人類的一般“整體性”智能的計算機方面,進展仍十分緩慢。
網(wǎng)絡、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
20世紀50年代以來計算機開始用作協(xié)調來自不同地方之信息的工具,美國軍方的賢者系統(tǒng)(SAGE)就是這方面第一個大規(guī)模系統(tǒng)。之后“軍刀”等一系列特殊用途的商業(yè)系統(tǒng)也不斷涌現(xiàn)出來。
70年代后,美國各大院校的計算機工程師開始使用電信技術把他們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由于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ARPA的贊助,其計算機網(wǎng)絡也就被稱為ARPANET。此后,用于ARPA網(wǎng)的技術快速擴散和進化,這個網(wǎng)絡也沖破大學和軍隊的范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Internet)。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導致了對計算機屬性和邊界的再定義。太陽微系統(tǒng)公司的John Gage 和 Bill Joy就指出:“網(wǎng)絡即是計算機”。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紛紛向能訪問諸如網(wǎng)內其它計算機等網(wǎng)絡資源的方向發(fā)展。最初這些網(wǎng)絡設備僅限于為高端科學工作者所使用,但90年代后隨著電子郵件和萬維網(wǎng)(World Wide Web)技術的擴散,以及以太網(wǎng)和ADSL等網(wǎng)絡連接技術的廉價化,互聯(lián)網(wǎng)絡已變得無所不在。今日入網(wǎng)的計算機總數(shù),何以千萬計;無線互聯(lián)技術的普及,使得互聯(lián)網(wǎng)在移動計算環(huán)境中亦如影隨形。比如在筆記本計算機上廣泛使用的Wi-Fi技術就是無線上網(wǎng)的代表性應用。